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轉載:談談霍亨弗利德伯格之"進行曲"與"戰歌"

原文連結
http://hi.baidu.com/dawnlisa/blog/item/f974668973379088a4c27233.html

談談霍亨弗利德伯格之"進行曲"與"戰歌"
2011-09-29 23:58


【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




        

德國軍樂是在腓特烈二世時期才開始有系統性的發展與長足的進步,之前的霍亨索倫家族統治的普魯士王國只是一個位處於北德的地區性強盛王國,但不是歐洲區域 甚至是世界強權國家,沒有自我的軍樂創作與風格,多是取材於其他歐洲各地區與列強的軍樂。因此這首"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對於普魯士王國來說,具有相當 代表性的歷史意義與分水嶺,從此開始,普魯士王國與歐洲列強並駕齊驅,並創造出獨特風格與特色的"普魯士進行曲軍樂"。

"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是普魯士傳統進行曲軍樂中最著名的一首經典之作。是為紀 念普魯士在與奧地利及其盟國薩克森組成的奧薩聯軍在1745年6月4日的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中,普魯士於霍亨弗利德伯格堡戰役中擊敗奧薩聯軍而作。如前所 言,普魯士因這場重要的關鍵戰役取得勝利,進而建立起北德諸邦盟主的霸業,也為後來的德意志地區統一為德意志帝國奠定了基礎。

此曲寫作者有待考證,傳聞有不少,其中以據傳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1712年-1786年)寫作較有可信度,但未經證實。傳說來源依據是出自於"腓特烈二世"在發布獎勵普魯士"拜羅伊特龍騎兵 (Beyreuther-Dragoner)"的"皇家恩典書狀(Gnadenbrief)",其中提到;【授權及賦予其步兵團之步兵擲彈兵進行曲(笛與 鼓)及騎兵之胸甲騎兵進行曲(銅鈸與鼓及小號)】。而這步兵團與騎兵隊同時共用的進行曲即是"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

擲彈兵是歐洲各國各步兵團隊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精銳步兵團",各國均有代表性的" 步兵擲彈兵進行曲"與戰歌,而"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即是普魯士王國的精銳步兵及騎兵的戰曲,在行軍作戰時用來鼓舞軍隊官兵士氣,及作為軍事禮儀校閱遊 行時的閱兵進行曲之用。18世紀的歐洲步兵進行曲多以"笛"與"鼓"這兩種樂器作為基本的旋律曲調,這是因為18世紀的歐洲各國,步兵團是以"笛與鼓"這 兩種樂器作為行軍與作戰之軍隊調度與軍事信號使用,因此步兵進行曲也沿用此一慣例,並把原用來作為軍事信號的旋律改編為步兵進行曲,如;西班牙國歌"皇家 進行曲(Marcha Real)"原本是一首18世紀時的西班牙軍隊告知步兵方陣集結的軍事信號,之後改編為擲彈兵進行曲(Marcha de Granaderos),最後又更升級為皇室讚曲與國歌,即是一個經典範例。
同 樣的,傳統上的普魯士步兵代表性進行曲"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在各處戰場上作戰的普魯士軍隊就是用笛鼓吹奏來鼓舞衝鋒陷陣的官兵並贏得勝利,是普魯士王 國最受歡迎的步兵進行曲,而此曲旋律也深深的影響往後普魯士以及德意志的軍樂家創作風格,構成德國軍樂在世界軍樂界中獨豎一幟的風格。



目前已知第一個最早的曲譜紀錄是來自於1795年的鋼琴譜稿,並收錄在由普魯士國 王"希威廉三世"於1817年所頒發命令而編成的"軍隊進行曲合集"中,此時的"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只是一首進行曲軍樂而無歌詞可唱,這與英法兩國著 名的進行曲大都是先有軍歌以後才改編為進行曲有很大的不同點,德國軍歌是在二戰時才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獨立的發展。1845年為了慶祝"霍亨弗利德伯格戰 役"獲勝100周年紀念,由弗萊貝格(EH Freiberg)以"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的旋律填詞進去成為一首可以歌唱的軍歌,但因時空變遷,當時戰役最大功勳的"拜羅伊特龍騎兵團 (Bayreuth Dragoons)"後來更名為"安斯巴赫拜羅伊特龍騎兵團(Ansbach Bayreuth Dragoons)",因此歌曲標題為"前進,安斯巴赫龍騎兵(Auf Ansbach-Dragoner)"。但為了在德皇殿前獻唱時用來彰顯"腓特烈二世"在"霍亨弗利德伯格戰役"戰勝的偉大功勳,而把歌曲標題象徵性的改 為"霍亨弗利德伯格"。


歌曲"前進,安斯巴赫龍騎兵"收錄在1897年編集的"德國國家歌集 (Liederbuch deutschnationaler Kaufmannsgehilfen)",1926年編集的一戰歌曲集(Weltkriegs-Liedersammlung),1934年編集的白鼓 (Die weiße Trommel)【注;德國的民間歌謠收集著作】。

1866年,為了紀念腓特烈二世戰勝奧地利,約翰戈特弗里德派夫克(Johann Gottfried Piefke,1817-1884)在"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的旋律基礎上,在主旋律之前加入新的樂章,曲名標題為"赫尼葛拉澤進行曲" (Königgrätzer Marsch)。
Der Koeniggraetzer Marsch



軍樂小常識:
傳統上的普魯士軍樂在演奏進行曲時,會在正式樂曲前放上一小段稱為開場進行曲的"Lockmarsch",其作用是在進入正曲前的一種笛鼓號樂曲形式宣告,步兵的開場進行曲是以笛鼓吹奏敲擊為主,騎兵的開場進行曲是以鼓號敲擊吹奏為主。
         
 ====================================================

前進,安斯巴赫龍騎兵
Auf Ansbach-Dragoner

中文翻譯歌詞(參考自英文與德文歌詞)



第一段歌詞
前進,安斯巴赫龍騎兵!【注1】
前進,安斯巴赫拜羅伊特!【注2】
繫好你的刀鞘,
武裝好準備戰鬥!
卡爾親王已出現在【注3】
弗里德伯格高地上,
看著我們普魯士軍隊的表現。

副歌
所以,戰士,振作起來!
準備好一切。
前進,安斯巴赫龍騎兵!
前進,安斯巴赫拜羅伊特!
所以,戰士,振作起來!
準備好一切。
前進,安斯巴赫龍騎兵!
前進,安斯巴赫拜羅伊特!



第二段歌詞
戰士們不要憂慮,
馮什未林上校長官,【注4】
一位普魯士龍騎兵,
永不知害怕畏懼!
他們還依然挺立著,【注5】
所以,並肩齊進弗里德伯格。
有如陽春白雪消融,【注6】
我們可以騎乘攻下。
無論是軍刀,或是大炮,
還是火槍,來威脅我們:

副歌
所以,戰士,振作起來!
準備好一切。
前進,安斯巴赫龍騎兵!
前進,安斯巴赫拜羅伊特!
所以,戰士,振作起來!
準備好一切。
前進,安斯巴赫龍騎兵!
前進,安斯巴赫拜羅伊特!


第三段歌詞
堅持,安斯巴赫龍騎兵!
堅持,安斯巴赫拜羅伊特!
擦拭你的軍刀,
與離開這戰場;
環顧周邊所有各處,
在弗里德伯格高地上。
無論遠近,
都沒看到我們任何的敵人。【注7】
吹響軍號告訴我們的國王,
今天這地方是屬於我們的:

副歌
所以,戰士,振作起來!
準備好一切。
前進,安斯巴赫龍騎兵!
前進,安斯巴赫拜羅伊特!
所以,戰士,振作起來!
準備好一切。
前進,安斯巴赫龍騎兵!
前進,安斯巴赫拜羅伊特!


【注1】安斯巴赫(Ansbach)指的是德國巴伐利亞西北部小城市"安斯巴赫",位置靠近紐倫堡,是一處戰略要地,有北約多處重要基地與設施於此。
【注2】拜羅伊特(Bayreuth)指的是德國巴伐利亞東北部大城市"拜羅伊特",是巴伐利亞重要的工業與商業城市之一。
【注 3】卡爾親王(Prinz Karl)指的是在霍亨彿里德堡(Hohenfriedeberg)會戰中的奧地利與薩克森聯軍統帥"卡爾.亞歷山大.馮.洛林親王(Prinz Karl Alexander von Lothringen)"。意指要普軍士兵知道敵軍統帥也正在看著你們是否英勇做戰。這裡的"Prinz"頭銜並非王子,而是親王之意,公爵與侯爵之間的 一個等級,但有時等級又比公爵大或是比侯爵小。
【注4】馮什未林上校(Oberst von Schwerin)指的是著名的普魯士元帥"奧托.馬格努斯.馮.什未林(Otto Magnus von Schwerin)",當時官階為上校團指揮官。
【注5】"他們"指的是奧地利軍隊而非普魯士軍隊。
【注6】意指白色軍服的奧地利與薩克森聯軍。象徵白色軍服的奧薩聯軍有如白色的春陽融雪不堪一擊。
【注7】指的是普魯士第五(Beyreuther)龍騎兵團(後更名為安斯巴赫-拜羅伊特龍騎兵)。第五龍騎兵團在霍亨彿里德堡會戰中,總計摧毀了奧地利和薩克森聯軍20個營,並抓獲了2500名戰俘和67面團旗。  ==============================================================

前進,安斯巴赫龍騎兵(Auf Ansbach-Dragoner)

歌曲來源:德國1942年拍攝的電影"大國王(Der Große König)"配樂
歌唱版是來自於1942年拍攝的大國王電影配樂的其中一首,這電影是德國在二戰時期拍攝的古典戰爭片,是一部讚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電影配樂。
1942年版本是目前網路上唯一的歌唱版本來源,其他再也找不到,相當可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UqioqkHIUs


 

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Hohenfriedbergermarsch)管弦樂團室內演奏版

音樂專輯:拉德斯基進行曲(普魯士與奧地利進行曲集)
演奏樂團:柏林愛樂交響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出自於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一張著名專輯"拉德斯基進行曲(普魯士與奧地利進行曲集)"中的第21首。
卡拉揚指揮的音樂風格精確簡潔有力,對於詮釋德國軍樂的精神很到位,且由人員編制眾多的知名管弦樂團演奏,更能表現出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那古典軍樂的雄偉壯麗精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5FQ8TsKTI4
 

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Hohenfriedbergermarsch)軍樂團閱兵遊行戶外演奏版

音樂專輯:個人剪輯版
之 前的演奏版本都是屬於室內演奏性質,但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是一首德國軍隊的閱兵慢步進行曲,與室內演奏版本還是有些差異,其中最大的差異點就是德國傳統 上的閱兵進行曲都會在正式樂曲前放上一小段稱為宣布進行曲的"Lockmarsch",其作用是在進入正曲前的一種笛鼓號樂曲形式宣告,步兵的宣布進行曲 是以笛鼓吹奏敲擊為主,騎兵的宣布進行曲是以鼓號敲擊吹奏為主。因此,傳統上的慢步進行曲式的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在主樂章開始前必然會先演奏一小段的宣 布進行曲,然後再正式的進入住樂章中。可惜的是現代德國聯邦軍樂團因為沒了國家閱兵典禮,並未演奏出原有的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的精神來。
現在由個人剪輯一個慢步進行曲式的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版本,由宣布進行曲開始奏出樂章序幕,然後剪輯目前各演奏版中最為雄壯威武的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軍樂版,以還原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的原有味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O1kxxBGu9I Lockmarsc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8zeKU7wz_8



 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Hohenfriedbergermarsch)電影配樂演奏版

音樂專輯:巴里林安交響曲電影原聲帶(Barry Lyndon [Original Soundtrack])
這首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是史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s)於1975年執導的電影"巴里林安(Barry Lyndon)"原聲帶的第七首,由國家愛樂交響樂團(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奏。
史坦利庫布里克改編的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是以18世紀當時流行的巴洛克軍樂風格而進行改編,以符合電影中的18世紀軍事背景。當然,18世紀時的霍亨弗利德伯格進行曲是以笛鼓樂器為主的步兵進行曲,與這版本無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Pd14JPA--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6GsMF3JydA&feature=related

轉載:奧地利王位繼承戰:蘇爾會戰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蘇爾會戰
作者:高仔http://www.itechlutions.com/cobrachen/forum/topic.asp?TOPIC_ID=2561


…Of the battle of Soor, the king himself says that it was only fought because a retreat in the presence of the enemy appeared to him a critical 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king has also given other reasons for the battle…

…In order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special importance of this conception of victory, we shall only refer to the battle of Soor, the trophies from which were not important (a few thousand prisoners and twenty guns), and where Frederick proclaimed his victory by remaining for five days after on the field of battle, although his retreat into Silesia had been previously determined on, and was a measure natural to his whole situation. According to his own account, he thought he would hasten a peace by the moral effect of his victory. Now although a couple of other successes were likewise required, namely the battle at Katholisch Hennersdorf, in Lusatia, and the battle of Kesseldorf, before this peace took place, still we cannot say that the moral effect of the battle of Soor was nil…

---von Clausewitz, vom Krieg



【逆襲之卡爾】

此時是1745年9月,距離霍亨佛里德會戰已經過了三個月了。

在霍亨佛里德堡遭遇普魯士軍埋伏導致大慘敗之後,馮.羅希林根公爵親王卡爾率軍退回薩克森與巴伐利亞境內,重整軍勢。

在 這次成功的伏擊之後,菲特烈曾有慢了半拍試圖追擊的打算,但追了一半就發現到功效很小,而且菲特烈認為普魯士再繼續參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耗下去實非良策, 已經有談判停戰的打算,於是他把為了伏擊奧地利人而集結起來的六萬大軍再度打散,前往波希米亞各地肅清奧地利及其附庸軍的殘餘據點和游擊部隊,並號令部隊 建設冬營,準備在波希米亞渡過冬季。

而另外一方面呢,卡爾親王為了一雪前恥,絞盡腦汁積極地尋找普魯士軍在波希米亞戰線上的弱點。結果, 奧地利騎兵在史陶登茲(Staudenz,捷語拼作史陶德內克Studenec)一帶,掌握了普魯士部隊的分怖狀況及具體人數,卡爾親王現在得知,菲特烈 駐紮在波希米亞南部的本隊僅剩下兩萬兩千人左右,約僅有奧地利軍的卡爾親王軍團殘部四萬人的一半,雙方僅有不到十天的行軍路程之隔。

有了這個絕佳好機,卡爾親王決意從波希米亞躍出,矛頭直指菲特烈軍團。他要向擊敗他兩次的菲特烈一口氣討回先前的總帳。

【菲特烈的危機】

奧地利軍以前所未聞的速度擁入波希米亞,卡爾展現神速的推進效率,打破先前世人對奧地利軍厚重緩慢的印象,自9月25日起至27日間,其軍團就吃下了近三十個普軍散怖在波希米亞的陣地和補給堆棧,而且截殺所有普軍通報兵,傳令,斥侯,成功地封鎖了卡爾親王進軍的消息。

9月29日,卡爾親王的四萬部隊歷經激戰後抵達了菲特烈直衛軍團所在的布爾克斯朵夫(Burkersdorf)。雖然因為過度猛烈的強行軍,而令奧地利軍陣中出現大批戰鬥損員和脫隊落伍者,但是基礎建制均堪稱完好。

在 用肉眼看到神聖羅馬帝國軍的旗幟後,從這個令人震撼的消息中回過神來的菲特烈,立刻下令普魯士軍準備臨戰。然而,卡爾親王的部隊在29日黃昏抵達戰場之 後,並未立刻發起進攻,而是下令部隊掘壕興建防禦陣地休息。這恐怕是因為奧地利軍不善夜戰和強行軍導致士兵們的體能大幅下降之故。

菲特烈在慶幸奧軍未發動最讓他擔憂的夜襲或人海衝鋒之時,則嘗試派出斥侯,了解目前戰場上的情況到底是有利還是不利。

在經過一夜大量的偵查和分析後,現在可以得知戰場上的狀況是這樣的。

蘇爾會戰戰場圖,圖左為奧地利軍,圖右為普魯士軍。

普魯士軍所挑選的駐紮地布爾克斯朵夫,是一座座落在和緩台地上的中小型市鎮。因交通發達,以城鎮中心為基座有五條道路呈放射線狀擴出,是波希米亞地方的交通要衝。

自 戰場西南方的蘇爾為據點逼近的奧地利軍,派出了快速部隊佔據了布爾克斯朵夫西北方的格拉納・庫柏高地(Graner-Koppe),並迅速在山頭上設置了 十六門野戰砲,調來野戰工兵連夜趕工將其要塞化。這座極具戰略價值的高地遭到奧地利軍先佔,連菲特烈都自認為是莫大的失策。

敵軍的數量也 差不多有底了,約四萬名奧地利軍,其中有一萬名騎兵,這一萬名騎兵多數都是作為快速乘馬步兵運用,移動至高地與高地之北成為奧軍的左翼。普魯士軍的步騎比 例與奧地利軍相似,但數量約為其之半分,地勢上又居絕對的不利,倘若奧地利軍以要塞化的格拉納・庫柏高地發揚砲兵火力,將困守在城鎮內的普軍轟出到野地上 進行決戰,不論普軍如何精銳,都必會在擁有兩倍以上絕對數量優勢的奧地利軍人海給淹沒。

方圓一百二十公里內沒有任何說得上是戰力的援軍,自初陣以來一直隨侍在身旁的馮.施維林元帥也去別處率領另一個軍團了,菲特烈手中不管是大砲,槍枝,騎兵,步兵數量上均感不足,同時也極缺乏良將。

普魯士軍的背後就是狹窄的道路,河流,與山岳組成的夾角地帶。一但被奧軍打出布爾克斯朵夫,往東北方退卻的話,很快就會因為撤退中的部隊全部塞在小路上動彈不得而變成大屠殺。

局勢可說是非常的不妙。

這是菲特烈的人生中,第三次在戰場上遭遇危機。

但是,注意到奧地利軍以格拉納・庫柏高地作為支撐點,主力部隊陸續進入布爾克斯朵夫西南方的偏重右翼怖陣狀況之後,菲特烈的腦海中萌發了某種想法。

【臨戰前之態勢】

在凌晨四點鐘左右,菲特烈下達了最終的兵力配置指令,並駁回一切勸其向北撤退與施維林軍團會合的諫言,決意展開會戰。

在菲特烈的面前,卡爾親王指揮的四萬奧地利軍在布爾克斯朵夫前方排成戰列,準備展開決戰。

蘇爾會戰爆發前,兩軍怖陣圖。

奧 地利軍左翼的快速軍團是由羅布柯魏茲(Lobkowitz)元帥指揮,曾經與菲特烈交手過的奈貝格伯爵擔任其參謀長兼步兵指揮官,就是因為他的高機動行 軍,奧軍才得以搶先奪佔有利的地理位置展開作戰。其麾下配備有兩個輕裝步槍兵聯隊,十五個擲彈兵中隊,一個龍騎兵聯隊,一個重騎兵聯隊,一個新式驍騎兵中 隊,十六門野砲,還有大量的馬車與堅固的防禦工事,數量約一萬人。

中央軍由卡爾親王本人坐鎮,其胞弟法蘭茲親王率兩個步兵聯隊與五個直衛擲彈兵中隊扼守中央的本陣,數量約四千人。

右 翼的主力軍則是由賀佐克.馮.安海堡(Herzog von Arhemberg)元帥所指揮,右翼第一陣的華利斯(Wallis)將軍指揮三個步兵聯隊與一個被抽走半數兵力的擲彈兵聯隊,配備大量步兵砲,準備不惜 一切代價打進布爾克斯朵夫,擄獲或擊斃菲特烈。老成持重的智將道恩伯爵(Daun)則坐鎮右翼第二陣,指揮四個步兵聯隊,負責擔任奧地利軍用以處理緊急狀 況之用的預備隊。

位於奧地利軍最右翼末端的霍亨.埃姆斯(Hohen-Ems)將軍則指揮三個騎兵大隊,負責掩護右翼的步兵主力。

完 全被奧地利人排除在戰力外的薩克森軍殘部,則在薩克森親王哥塔(Prinz von Sachsen-Gotha)的指揮下,奉命移動到戰場的最邊緣去,與騎兵一同擔任奧軍右翼掩護的工作--然筆者認為這是很明顯把薩克森軍放到不會礙手礙 腳的地方冷凍的作法,因為這批薩克森軍全是步兵。光是奧軍右翼就有超過普軍總數的兩萬人以上兵力。

然後,面對這種龐大軍勢的菲特烈,其做出的最終兵力配置如下。

所有工兵與擲彈兵全部交給親王斐迪南(Prinz Ferdinand)指揮,配備菲特烈親衛隊的三個擲彈兵大隊與四個工兵中隊,總數約兩千,其任務是在開戰後第一時間仰攻打下格拉納・庫柏高地。不過這只不過是誘敵的行動而已。

普魯士的中央軍是由菲特烈手中目前唯一僅次於施維林的步兵專家耶茨將軍指揮,約兩個步兵聯隊,配備有火砲和排槍加強,怖陣於布爾克斯朵夫鎮前,負責一邊後退一邊吸引奧地利軍的右翼深入布爾克斯朵夫。總數約五千。他們的側翼由李奧波特親王的游擊驍騎兵隊掩護之。

菲 特烈真正的意圖,所有的主力部隊與快速部隊往右翼集中,全部塞給擅長指揮大規模騎兵作戰的老將布登巴洛克指揮。其麾下配備了四個驍騎兵大隊,貝歐斯龍騎兵 團下轄的一個大隊與與一個擲彈騎兵中隊。在騎兵之後,伴隨著菲特烈本人指揮的大規模步兵縱隊。普軍右翼的兵力是一萬以上。

簡單的說,菲特 烈的策略是把他的左翼有意的放空,然後用少數精銳對高地發動佯攻,牽制住砲台的注意力之後,一口氣將全數的騎兵繞過高地,打擊在奧地利軍兵力最少的左翼 上,一口氣讓砲台和奧軍左翼失守崩潰。然而,若是弄巧成拙,那麼在南翼面對數倍數量敵軍的耶茨軍團一崩潰,那麼輸的就是普魯士。

儘管那聽起來會是極為愚蠢且大膽的戰術,但是為了取勝,也為了生存,菲特烈把他的重心集中在奧地利的左翼,同時卻把自己的左翼幾乎放空,僅留下構成戰線的最小必要人數。

後世稱之為“斜行戰術”或“旋轉門”的戰爭藝術之雛形,究竟將在蘇爾會戰中發揮什麼樣的功能呢。這時候還沒有人能夠知道。

【會戰開始】

1745年九月三十日,這一天的早上八點鐘,在士兵們都用過早餐之後,霧也散了,會戰以格拉納・庫柏高地上發出的第一聲砲響作信號揭開了戰幕。

奧 地利軍發動猛烈的火砲射擊,右翼的步兵人海憑其數量優勢向布爾克斯朵夫作嚴密的壓進。受到砲台火力與奧軍步兵砲的攻擊,耶茨將軍認為再把部隊放在城外會變 成大屠殺,遂下令將部隊退回城中。普魯士軍退入布爾克斯朵夫之後,奧地利軍就開始利用砲台居高臨下的優勢,發射砲彈,一棟棟屋子地開始拆。

八點半過後,普魯士軍的斐迪南攻堅軍團從樹林的掩護下移動出現,隨即在奧地利軍砲台兵的猛烈火力下向前整齊的步行了六百步,來到手榴彈的攻擊範圍內,投擲火把,手榴彈,燃燒瓶等手擲武器,發動頑強的猛攻。

然而,這些勇敢的擲彈兵也在奧軍砲台的榴散彈和步槍火力下,蒙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

砲台周遭燃起的硝煙和廢氣遮蔽住了天空,也令奧地利軍本陣無法用目視直接觀察到高地上的變化了。

不 過此時奧地利軍右翼的進展十分順利,在普魯士軍看似積極實則有計畫的敗退下,華利斯直覺認為是卡爾親王的作戰策略奏效了,而一路追擊深入,打進了菲特烈的 在布爾克斯朵夫的帥營,奪取了普魯士王的大量私人用品和財物,順便還把菲特烈的王旗給推倒了。卡爾親王見到右翼的突破顯得十分興奮,他命令右翼第二陣的道 恩也向前推進,但是遭到道恩的反對。

奧軍將領道恩像。

慎重派的道恩主張目前所看到的普軍充其量也只有一萬人左右的兵力,與情報相差甚多,如果普魯士軍保有預備隊的話,那麼奧軍也要保有最低限度的預備兵力可供投入。卡爾親王遂冷靜下來,打消了全線進擊的想法。

九點鐘,奧地利軍駐守在高地上的瞭望員發現狀況有異。從高地上無法察覺的東北方某個丘陵與凹地間之處,衝出了總數約三千名的普魯士騎兵,瘋狂地策馬奔馳過格拉納・庫柏高地的左翼,然後在繞過要塞之後猛然向左迴旋,撞擊在奧地利軍的騎兵縱隊側面上。

在側翼擔任突穿矛頭重責的普魯士騎兵。

普魯士騎兵在戰場北部遂行高機動的蹂躪戰。

這出乎意料的一擊令奧地利軍的左翼陷入混亂狀態,陷入崩潰四散狀態的奧地利騎兵隊完全地失去戰鬥力了,砲台上的部隊頓時失去掩護。但是,擅長步兵戰術的法蘭茲親王把他的禁衛步兵聯隊面向北方組成橫隊,以絲毫不輸給普軍步兵的猛烈火力和整齊隊形擊退了布登巴洛克的騎兵衝鋒。

奧地利軍精銳擲彈步兵。

穩住陣腳之後,法蘭茲親王把他的步兵組織起來實施逆襲,而普魯士騎兵卻對這群毫無驚慌,陣容整齊的步兵鐵壁感到束手無策。

可 是,就在這個時候,斐迪南親王的要塞攻堅隊揮舞著斧頭與刺刀打下了格拉納・庫柏高地,並在高地上樹立起普魯士的黑色鷹旗。他看到山丘下的奧地利軍禁衛步兵 之後,便帶著他那群浸泡在鮮血與硝煙裡的擲彈兵和工兵殘餘們,直接挺著刺刀揮著斧頭,就大聲喊叫著衝下山去襲擊那些奧地利人。

普魯士步兵攻下山丘後,瘋狂發動衝鋒突擊,陷入混戰。

奧地利軍禁衛兵即使是在面對重裝騎兵的衝鋒時都仍能面色無懼的組成方陣,理論上來說區區千人出頭的步兵應該沒什麼大不了,但是這群殺氣騰騰的普魯士兵很顯然讓他們被嚇壞了,而且在剛剛接戰過布登巴洛克騎兵隊之後,奧軍步兵大多數都剛剛裝子彈裝到一半而已。

陷入狂暴狀態的普魯士步兵們毫無組織也無陣形地衝進奧軍禁衛步兵聯隊的陣形中,瘋狂地揮舞斧頭和鏟子攻擊每一個會動的奧地利人。被這種前所未聞的景象所震撼的奧軍步兵,開始驚慌地拋下武器逃跑,布登巴洛克趁機下令騎兵突襲,一口氣擊潰了士氣低落的奧地利軍精銳步兵。

在布登巴洛克隊的後方,菲特烈親率的主力本隊源源不絕地灌入奧地利軍左翼的缺口,一邊旋轉一邊將奧地利軍往東南方壓縮,希望最終能將四萬奧地利與薩克森軍全數殲滅。

見到左翼崩潰的卡爾親王急於拉直他的戰線,意識到華利斯的部隊實在是太過深入了,於是下令把部隊退回來,收攏成會戰開始前的狀態,不過這道命令反而造成了意外的反作用。

華 利斯的步兵軍團和負責掩護的薩克森軍接收到“退卻重整”的命令之後,雖順利的把軍令傳達下去,但誤解了指令的下級士官兵們開始人心浮動,因此形成了略欠組 織度的混亂後退。尤其是本來就練度差的薩克森軍,在此之前往前走都還能保持看起來頗正常的步兵橫隊,一變成要掉頭後退時,據道恩元帥事後回憶所言,“他們 就頓時變得像一群無秩序的鴨子”。

見到薩克森軍散亂陣容的李奧波特親王,直覺這是不可放過的時機,遂率麾下騎兵對薩克森軍發起衝鋒,果然一觸即潰。

因為薩克森軍敗逃兵再一次的闖入奧軍戰線各處,甚至跑去阻塞了華利斯軍團退卻的道路,普軍南翼的耶次將軍也立即著手發動了一次猛烈逆襲,打垮了和薩克森軍雜錯相處的華利斯軍團。

所幸道恩迅速出手救援華利斯軍團,帶領奧地利軍後退重整戰線之後,卡爾親王最終在下午四點鐘不甘不願地下達了轉進的命令。

蘇爾會戰就此宣告落幕。

結語】

在會戰中,普魯士軍傷亡官兵數約三千九百餘人,而奧地利與薩克森軍的傷亡合計,約有七千五百餘人左右。以居二分之一劣勢的兵力,打出了近兩倍於自身損害的戰果,普魯士軍在菲特烈獨力的指導下,成功地發揮了超乎世人預想的戰鬥效能。

將兵力集中側重一翼的斜行戰術獲致了巨大的成功,儘管對菲特烈來說,他本人也很清楚這是一次不甚成功的實驗。菲特烈在事後曾經對馮・施維林元帥談到此一會戰,他曾對元帥說到,“如果當時是施維林在指揮我的左翼,或許將能導致更大的戰果。”

由於普軍左翼過早的躁進,以及奧地利軍的道恩老謀深算的指揮,結果使得菲特烈原本想要上演“用兩萬人全滅四萬大軍”之逆轉劇的野心成為一場普通的勝利。

然而,這是菲特烈第一次有計畫的使用“後退誘敵,斜形戰列”概念的會戰,因此可以說,對於他日後發展自己的會戰法則和戰術思想是相當重要的養成階段。

布登巴洛克雖為老將,但其勇猛不歲七十高齡而減,菲特烈能將加重右翼的攻擊矛頭放心交給他,就是對他能力的一種最佳肯定。

年壯氣盛的李奧波特親王雖也是騎兵戰的良將,但由於太過主動獨斷和強烈的侵略性,破壞了菲特烈希冀壓縮全殲奧軍的計畫,可說是唯一遺憾。

耶茨將軍的表現中規中矩,但以五千人之步兵抵禦兩萬奧地利軍的正面壓進,此種神經之緊繃非我等所能想像,日後也能發現菲特烈幾乎都是用耶茨來當作他的盾牌,可說是一防禦專家。

奧地利軍在此役中之表現,謂之可圈可點亦不為過,卡爾親王的積極行動和快速進軍,實在是筆者所見過一個將領最大之進步,雖然其戰術指揮能力上仍遜菲特烈一籌,而且他又輸給了菲特烈,這是第三次了。

道恩將軍在此戰中表現了很優異的指揮能力和冷靜慎重的用兵態度,他也將在日後成為重挫菲特烈的頑強勁敵。

雖然會戰過程和終盤有一點出乎菲特烈的原始意料之外,但是把奧地利軍擊退乃是不爭的事實。

雖說未能全滅奧地利軍,但是菲特烈在會戰後鬆了口氣,對身旁之參謀開玩笑語曰:“剛才的狀況就像水淹到了鼻子那麼高呢”。由此可見,他其實還是很高興能活著見到蘇爾會戰的勝利。結果雖不滿意,但是可以接受。



本次會戰最有價值將領:菲特烈

戰場之星:布登巴洛克

強敵:道恩

敗軍之將:卡爾親王羅希林根公爵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林語堂論善惡

        吸煙者對於不吸煙者確有相當的妨礙,可是這種妨礙是物質上的,而不吸煙者對於吸煙者的妨礙卻是精神上的。我情願承認吸煙者是一種道德上的弱點,可是在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提防那個毫無弱點的人。他是靠不住的,他是會永遠清醒著,絕不能做出錯誤的事情來的。他的習慣是有規律的,他的生存是比較機械化的,他的理智始終是克制著情感的。我很喜歡講理的人,可是我卻憎恨那些澈頭澈尾合理的人。因此,當我踏進一個沒有煙灰盤的房子時,我往往覺得很害怕,覺得很不自在。那房間一定是人整潔的,沙發上的墊子一定是放在應放的地方的,房裏的人們一定是循規蹈矩的,一定是毫無情感的,我立刻裝出最良善的行為來,而所謂最良善的行為便是最不舒服的行為。


                                                                                                                                            林語堂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有趣的留言-2

http://sophist4ever.pixnet.net/blog/post/29814098#comment-29720576


"明知道風險相對較高還是西進中國的企業都是笨蛋,就樓主最聰明"這種宛如小孩子吵架的說法,還是不要隨便拿出來說比較好。騙騙愚蠢的藍丁還可以,拿到外面跟人說嘴,不覺得丟臉嗎?

企業主經營公司,明知道風險很大還硬搞通常有三種情形:
1.冒險本來就是創業不可或缺的精神(您杯有自信會贏!)
2.企業主與公司利益不同向,挖公司牆補自己口袋(股東去死吧!)
3.不搞馬上就會死,硬幹還可以撐久一點(其他人快死啊!)

正常情況是1,但是台灣比較少這種人。而且台灣很多老闆或中高級主管的心態都很奇怪,剛愎自用,有點小成就自以為天下無敵,不知進取,不尊重人才,不尊重 專業。很多人過去的成功其實是靠運氣,卻自以為有本事,當運氣用盡時,只好倒閉了。而且時代已經不一樣了,過去成功的方法,今天可能是致命的毒藥(這跟公 司規模也有關)。所以你會看到很多人說"我以前某個親戚做多大多大,現在..."大部分都是這樣來的。

然後現在的情形簡單來說是....台灣太多資源卡在這些人身上(有先卡位優勢),整體環境又差(生存不易),利潤又低(可用資源更少)。逼使後進者必須往 同樣追求低利潤的方向去競爭(否則連要生存下去都很困難,除非你天生神力,但這種傢伙太少了,還有可能被聯合搞死)。結果活下來的傢伙跟原來的也不會差太 多(花太多資源在其他地方的已經早就死光)。故整個體系無法培養出真正強悍的公司,以國家整體來看根本沒進步,這樣怎麼會強?國內只能養成這樣外鬥外行內 鬥內行的公司,面對國外專業分工的大型戰鬥集團,又怎麼會贏?

其實有方法可以做,但是很多人會死,偏偏這些人又是現在掌權的大人(把他們宰掉很重要,換腦袋才有希望),但沒有人會願意自殘的,下面的又不願硬起來宰了他們(台灣有很多為老闆著想的蠢蛋老百姓),造成整個狀況無解。

大至上簡單來說是這樣的狀況啦~所以大家只能自己保重啦。看能不能移民或是找些非正規的挖錢管道,自己救自己吧!!這是我幫公司創業兩年的心得,其實只是幼幼班等級,如果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強者指正啊!!      

==============================================================
 台灣企業真正的問題是:

不敢也不願把錢花在一.最基礎的研究上這需要長時期的研究。二.把大量金錢花在塑造公司品牌上。

單單代工只是炒短期把錢入袋為安的中小型企業白手起家的個性使然。台灣不行就去中國.中國不行去越南去印尼!

此種企業主老實說不要也罷.因為這些人連改良現場生產線的冒險勇氣都沒有.我有親戚在做自動機械手臂.他告訴我台灣自動機械已經可以讓大部分種類的工廠無 人機械化.24小時運轉.故障率小比.請人划算.只需要請幾個.備料.包裝人員即可。但是敢投資的老闆沒幾個.因為大量投資須長期攤提成本才能回收...

所以我很反對設立自由加工區.外勞工資脫鉤.因為這又是另外一種工業保護逆淘汰的措施.就像已經保護幾十年的汽車產業一樣.搞到最後又是拿人民的納稅錢買 單(大量外勞的社會成本也是要花我們的納稅人的錢).我們的D-RAM聽說要幾千億才能打消銀行呆帳.這種企業主她想去那裡就讓她去那裡不用留她們.也祝 福她們不要再與我們扯上關係了.不然這邊又要漲健保費.那邊又要漲綜合所得稅....
=============================================================
企業主是真刀真槍在商場上幹沒錯, 所以我的老闆打從一開始就知道一件事, "全進中國是很危險的事", 中國市場很大沒錯, 但風險更大, 老闆還是把工廠設在台灣, 中國只有成立貿易公司 + 分散在中國各地的數個小辦事處而已 (其實就算是在歐美也是只有辦事處而已)
經營方向大約是
台灣 5% (量少, 但是是很重要的產品實驗場所, 因為技術人員最多, 協助支援都方便)
中國 20% (量中等, 不過語言通, 現在有直航, 協助還算方便, 加上產品使用方式五花八門, 常常不按牌理出牌, 所以是穩定度最佳實驗場所)
歐美 70% (量多且較按規範走, 通常經過中國那關後, 不太容易有問題)
其他 5%

所以就算是真刀真槍的企業主, 也有分程度的喔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有趣的留言-1


http://sophist4ever.pixnet.net/blog/post/29774830

說法與觀點可以很多,但事實只有一個。
除了對納粹黨徒而言,希特勒是個偉人外,對於全世界99%以上的人來說他絕對是個惡魔。
再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某國總統是軍事強人出身,以反共著稱,並殘酷整肅異己,同時貪污腐敗,私吞美援,最終在戰況失利下,辭去總統,逃往台灣,而由副總統繼任,但不數日就被共產黨推翻,到晚年只知抱怨美國的支持不夠,而不知自省,這樣子的人會是個偉人嗎?

附和稱乎這種人是偉人的人會是好人嗎?

還是只是一丘之貉。

有人應該可以猜得出來。







他就是越南總統阮文紹。